喜迎党的二十大 农学院乡村振兴勇担当

来源:农学院责任编辑:李启涛终审:刘孟野发布时间:2022-10-14浏览次数:53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围绕实施这一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深入阐述和科学部署。2022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要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始终立足学科优势,坚决落实上级部署,坚持党建引领,紧抓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攻关、带动平台建设,以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有力平台服务垦区和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助力龙江乡村振兴。

加强领导,党建助力

  加强顶层统筹。学院党委成立“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推进助力学校乡村振兴战略。学院党委会定期研究助推乡村振兴有关事宜,领导班子成员经常与专家们一起到田间地头调研考察,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明确目标任务。学院党委全面落实“一部一品”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整合学院人才科技资源,将党建优势充分转化为乡村振兴合力。抓好统筹,精准对接资源与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党建结对帮扶工作,以组织优势带动基层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培育动力

  深耕良种良法为农民增收。李红宇副教授育成的垦粳8号,2021年在南泥湾推广成效显著,是学校育成的第一个省审水稻品种。大豆育种团队累计培育大豆品种近百个,创制了一批高油、高蛋白、高异黄酮、耐盐碱、高抗大豆灰斑病的大豆种质资源,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0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

  助力黑土地保护体系建设。学院党委积极组织专家参与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农业资源学科在人员少、工作任务紧的情况下,组织了第三次土壤普查的各专项工作组的申报。申报省级三普土壤调查采样队1个,申报黑龙江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省级专家指导组成员5人。

  盐碱地改良守好耕地红线。盐碱地改良是落实“保面积、保产量”的必要手段,可增加后备耕地。经过多年研究试验,学院筛选玉米、大豆、水稻及杂粮等耐盐碱种质资源200余个,同时开展重度盐碱地改良肥料开发、盐碱型中低产田增效肥料开发,初步筛选3个耐盐碱种株研发新型复合生物菌剂。

科技服务,辐射有力

  组建“助春耕”服务咨询队。今年上半年,在战疫情、备春耕关键时期,学院专家学者自觉扛起使命担当,发挥专家、农技服务优势,开启“云端”服务,助力广大农民备春耕生产。“助春耕咨询专家服务团”共14位教授,分成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3大团队,细化玉米栽培、大豆栽培、水稻栽培等13个专业组,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远程技术指导500余人次。

  普训结合涵厚乡村振兴人才。围绕农业生产及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以“密山科研所”“建三江水稻产业创新研究院”“九三大豆产业创新研究院”及“安达市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开展技术示范与社会服务。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员9人,市级科技特派员13人。组织各科研团队及有经验的教师深入垦区各农场及省内外有技术需求的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

  选派农业专家奔赴省内援边。2022年初,响应省委和学校党委“组团式援边行动”号召,农学院选派费志宏任密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薛盈文到呼玛县农业技术产业园区服务中心推广站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两位老师在援派岗位发挥专业优势,做好桥梁纽带,推动成果落地,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地方发展,擦亮了学校服务三农名片。

项目引领,助推强力

  共建安达市农业园区。2019年建设安达现代农业基地园区,针对安达市主要农作物、特色杂粮、果蔬及中草药等作物开展的高效绿色及生态种植技术研究。随着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不断完善,科研、教学、展示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园区对安达市种植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乡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推进农业建设扶助工程。按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共建行动”目标任务,学院以安达科技园区为依托,开展“巩固市校联合 服务乡村振兴”安达市农业建设扶助工程,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宣讲”“硕博党员走进乡村”“大手拉小手助成长”“田间种植技术培训”“中小学生耕读教育”五个专项行动,倾力打造综合服务和特色示范基地。

  科技助力和平牧场。和平牧场从2013年开始与学院及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始科研基地建设、项目合作及研究生培养,先后开展了杂粮、玉米、大豆及花生等作物的研究与合作。2022年作物系党支部全面助力和平牧场科技乡村振兴,为和平牧场大豆超高产潜力挖掘、玉米优质高产计划、杂粮绿色生产技术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乡村振兴服务战略的实施,农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服务春耕专家团、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技小院等一批助力乡村振兴的项目如火如荼开展,百名专家常年奔走在春耕、夏管、秋收、冬藏的龙江大地,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科学研究水平大幅提升。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获批“东北平原绿色农业低碳”“大豆机械化生产”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省“杂粮生产与加工”优势特色学科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3%以上,近5届毕业生考研率均在35%以上,培养的学生因专业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踏实肯干,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受到用人单位赞誉。

文图/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