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党代会专题】教工党员风采展(一)

来源:党委宣传部责任编辑:耿丽雪终审:发布时间:2018-12-04浏览次数:2442

编者按:

  中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将于12月下旬召开。为迎接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做好宣传动员和思想教育工作,凝聚力量、振奋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学校网站特设立“党员风采”专栏,分五期对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的党员进行集中展示,以此宣传教工党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学生党员爱党爱国、勤奋好学、砺志成长的典型事迹。


郑桂萍

  郑桂萍,女,1960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参加工作,1993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农学院环境科学教工党支部成员,现任八一农大水稻研究中心主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郑桂萍与丈夫李金峰共同开创了八一农大的水稻科研事业,潜心钻研30年,在丈夫因公殉职后肩负起重任,将满腔热忱倾注于水稻科研事业,收获累累硕果,为垦区的水稻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十年来,郑桂萍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农技推广服务,三分之一用于科研工作,另外三分之一躬身教书育人。

  为“三农”服务,她不怕风吹日晒,不怕大雨滂沱。作为农垦总局水稻耕作学科带头人、垦区“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项目西部专家组组长,体弱多病的她总是深入农场、农村,来到田间地头为农户培训,解决水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她穿着朴素,对待农民谦虚随和、实实在在,是水稻农户的贴心人。十多年来,她举办农技培训1000余场次,累计培训农民8万余人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黑龙江省只要是种植水稻的区域,都曾留下她的身影。

  对待学生,她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她常说:教书育人讲的是言传身教,教师的言行,学生看得清楚,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与传授他们知识同样重要。作为党员,她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尽管非常忙碌,也从来不愿缺席学院组织的理论学习与主题党日活动,以一名老党员的高度自觉为年轻同志作出榜样。

  她主持的“水稻保护性耕作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及配套机具的开发与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她研究创新的水稻“旱平垄作双侧双深”栽培模式被誉为“现有水稻耕作栽培模式的重大变革”。她带领团队获得了18项科研成果,获得了8项省部、厅局级奖励;在垦区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达18项,其中9个水稻新品种和5项新技术推广面积达600万亩;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黑龙江垦区科技创新标兵”和“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2016年荣获垦区第四届“感动北大荒”人物。


王 熙

  王熙,男,1962年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参加工作,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工程学院农机金工教工党支部成员,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基础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1985年,王熙留校任教。他发现国内教材中以75马力的东方红为案例,这与当时垦区使用的国外大马力机型相差甚远,在构造和原理上也有较大差别,但当时国内根本找不到关于国外新型机械的教材,他决心研究国外先进机械的构造和原理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使其国产化。按照目标,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王熙开始了他的研究。

  入党后,他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保持刻苦严谨的作风,这也促使他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丰硕成果。经过长期的积累,他于2000年编写出了《汽车、拖拉机、收获机电器电子设备原理与维修》一书,并参与到国家“十五”863计划项目“大规模现代化农业数字化试验示范应用”课题研究中,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后来,他又撰写了许多农业部重点培训教材,有力地填补了我国农业信息化教材;先后主持完成了省重点攻关项目“基于GPS自动控制的变量施固体肥播种机研制”和“红星农场现代农业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研究项目,并成为黑龙江省“数字农业”首席专家组副组长,站到了我国精准农业和数字农业研究领域的前沿。自2007年以来,王熙为垦区、中储粮北方公司、内蒙古农垦建设了6个大型现代农业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并研制出GPS平地机自动控制系统、拖拉机CAN总线数据解析记录器、施肥管肥料流动电子监测系统,为我国的数字农业研究和农机信息化建设贡献了力量。

  王熙时刻铭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中。他是首届校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他授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书本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把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原理和使用等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带到课堂,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如鱼得水。他主持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主持黑龙江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2014年,他带领教学团队建设的课程《精准农业技术应用》成为我校首批“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之一。从教33年来,王熙授课的内容不断翻新,这位好学的教授在不断耕耘,只为了给学生最新的知识。


衣淑娟

  衣淑娟,女,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参加工作,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工程学院教工第三支部成员。现任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农业工程学报》、《IJABE》编委等。

  在教学管理方面,衣淑娟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引入教学管理,注重吸收他人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管理素质和能力。在教学方面,她承担《谷物干燥》《高等农业机械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授大量的前沿知识信息,让其尽可能多的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扩充他们的知识储备。她先后荣获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项,并以自身为榜样带动青年教师,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补充自身专业知识,并把教书育人作为奋斗目标。

  在科研方面,衣淑娟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28项,16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其中6项获省科技进步奖;目前承担研究项目包括国家级1项、省部级2项、厅局级3项;发表论文155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论文《轴流脱粒与分离装置脱粒过程的高速摄像分析》荣获2013年“中国农业机械50年”百篇优秀论文;主审规划教材2部,出版专著4部,获批知识产权25项;培养博士6人、硕士37人。

  作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衣淑娟和梯队成员一起将科学研究与生产需求紧密结合,服务垦区和地方经济建设,在水稻秸秆营养穴盘、收获、农业生产信息化方向开展科技攻关,分别与上海泸试实验室器材股份有公司、绥滨农场三江机械厂以及多个农场和生产企业签订产学研试验示范合作项目,解决了企业和农场的生产实际问题。

  衣淑娟凭借拼搏奋进、敬业务实的精神,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组织教师投入到科研工作中,锻炼和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学院的科研队伍储备了一批年轻力量。她先后荣获“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黑龙江省高教工委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十大女建功立业标兵”等荣誉称号。


杨焕民

  杨焕民,男,1957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参加工作,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动物科技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成员,曾担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目前担任国家级动物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省人社厅兽医学领军人才梯队、兽医学一级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作为我校首位自主培养的“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在三十七年从教生涯中,凭借自己对母校的热爱与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他用青春与热血谱写教育事业的华章。在出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时,他倾尽全力的扭转学院发展困境,实现了学院新增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新增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目标,同时建成了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精品课、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系列高校内涵建设的指标性项目。

  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动物冷应激研究,多年来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科研成果获奖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检索收录20篇。此外,他还兼任省政府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兽医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等多项社会职务,为省兽医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教师,他爱生如子,时刻践行党员的奉献精神,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甘愿躬身俯首,自掏腰包数万元资助多名贫困学生,不仅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亲自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推荐工作。他是我校首批“教学名师”,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省模范教师”“省教学名师”“省研究生优秀导师”“省归国留学人员报国奖”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他主持的项目研究成果——“鹅玉种养”模式在全国推广,推动了我省鹅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牧结合的农业结构调整做出贡献,同时为我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发展循环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增效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已被教育部列为“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大典型项目”之一。  


张 旭

  张旭,男,1972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参加工作,1996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动物科技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成员,现任动物医学系主任、学校兼职教学督导。

  作为教师,张旭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工作根本任务,坚持“身教重于言教”,恪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的誓言。他视学生为己出,悉心引导,精心照料,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幸福和温暖。每年学生评教,他都能获得优秀等级。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校优秀教师”和“优质课教师”等荣誉称号,2013年被遴选为黑龙江省首届精品视频开放课主讲教师。

  除了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之外,张旭还注重教科研对育人工作的支撑,近年共主持省级教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级和省级教科研项目9项,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高教学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发表教、科研论文16篇,其中SCI检索1篇,国家级2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

  作为学校兼职教学督导和新入职教师培训导师,张旭始终把学校、学院的工作需要放在第一位,发扬党员奉献精神,经常牺牲休息日和假期坚持为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辅导和教学观摩。经他指导的参赛教师,在2013-2017年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省级奖项5项,获校级奖项4项。因为他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2016年被省高校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作为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工作者,张旭长期对大庆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开展专题研究。他利用专业所学,本着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答疑解惑,耐心细致地解答来自于大庆电视台等媒体及普通市民的一些关于动物方面的疑难问题,为新闻媒体提供专业支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专业问题,从科学的角度澄清一些事情的真相。

  二十多年来,张旭坚守岗位,默默地践行着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承诺,用行动诠释一位师者对教育事业无限的忠诚。


孙东波

  孙东波,男,1978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进入我校工作,动物科技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成员,现任动物科技学院教学副院长,黑龙江省牛病防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作为“龙江学者”青年学者、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十年来,他脚踏实地地承担起新一代北大荒科教工作者的使命,在人才培养、学术能力、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教学管理工作中均获得了突出成绩。

  人才培养方面,孙东波注重对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与指导,始终将培养专业能力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位置,增强了学院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他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25名,多名研究生获得博士、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八一农大“王震奖励基金”和省级优秀研究生称号。

  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孙东波主要从事兽医临床微生物及奶牛蹄病研究。近年来,他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5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文章37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他始终坚持科研项目做在牧场里,科研成果留在牧场中,长期为黑龙江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和猪场提供疾病防控技术服务。先后荣获“省畜牧兽医行业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龙江学者青年学者、“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荣誉称号,成为青年科技人才的一面旗帜。

  20161月,孙东波走上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的工作岗位,负责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他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在教学方面为全院师生服务。他常思师者之德,常怀感恩之心,常为奉献之行,在努力提升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热心帮助教学和科研团队的成员,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指导青年教师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成为青年教师信赖的贴心人。

  多年来,孙东波以求真务实的拼搏精神和出色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师生的高度评价,先后获得了“省高校教师年度人物提名奖”“北大荒青年五四奖章”“省农垦总局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他把荣誉看作更高的期望,化作新的动力,铭记新一代八一农大人的使命与责任,不断努力前行。

本期责编:耿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