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聚焦十九大】我校党员干部热议十九大报告对于科技创新的部署

来源:各单位责任编辑:终审:闻世宇发布时间:2017-11-02浏览次数:32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新时代的前进方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未来五年搞好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助力成果转化,服务教学与社会,我校党员干部教师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省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工程学院院长衣淑娟说,在学习贯彻总书记十九大报告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成果,体现在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素质内涵上。工程学院牢记“学用兼备”的教育标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提高科研成果产出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动力,在企校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的基础上,采用“学、训、赛、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生。我们更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衷,在学院管理工作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言教”,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用教师的品德熏陶、感染学生,做好“身教”。
        农学院党委书记靳学慧说,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的产业体系建设为基础,作为继承北大荒精神的农学人要在十九大精神的感召下,抢抓机遇、有所作为,以垦区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及大庆的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为契机,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的内涵发展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学院的核心创新力和竞争力,打好2020年率先建成教学研究型学院的攻坚战。
        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单忠纪说,五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面貌焕然一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迅速提升。十九大报告提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高校是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多重使命,科技创新更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作为基层学院的党委书记,应该把创新作为未来工作开展的有力抓手,通过改革不断驱动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为优秀的青年人才、领军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良化工作环境,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助力教师在服务龙江经济全面振兴和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再立新功。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王春仁说,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是十九大对教育的关注焦点,这引起了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共鸣。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将继续提升内涵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建立学生个性+兴趣+职业发展和教师专长相结合的“3+1”校企联合办学机制,全力做好本科教育审核评估工作。学院将以团队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整体水平;以学位点评估为契机,推进生物学一级学科建设,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学科自信、专业自信、争取早日建成教学研究型学院。
        科技处处长郭永霞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由此可见,未来国家将对应用研究进一步重视,对创新技术将给予更大支持,作为科研管理和服务部门,科技处将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以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为依托,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而努力,为学校科技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玉先说,5年来,“三农”事业同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将根据十九大提出的最新要求开展“三农”服务工作,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以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推动学校与社会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助推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声望,顺应亿万农民对于更美好生活期盼的时代要求。
        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郑殿峰说,回顾这极不平凡的5年,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作为一名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的党员干部,我深感肩头的责任重大,供给侧改革、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赋予了整个杂粮产业千载难遇的发展契机,是机遇也是挑战,唯有立足岗位,勇担行业使命,开放融合,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传承创新,引领杂粮产业发展,才能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园区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牡丹江食品与生物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杨健说,作为一名科研管理工作者,我会深入学习,精深领会,奋力践行和全力行动,在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中贯彻好、实施好、落实好会议精神,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管理办公室及牡丹江研究院平台,做好校企合作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培育地方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科技创新驱动增添动力,切实展示我校立足农业经济服务发展新风采。
 
                                                                                          (统稿 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