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聚焦十九大】思政部教师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

来源: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责任编辑:终审:耿丽雪发布时间:2017-11-02浏览次数:347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思政部教师王传玲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内容丰富,亮点非常之多,气势磅礴,气宇轩昂,句句精彩,字字精彩。报告重中之重的亮点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并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论断的提出是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依据的,是对我国新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时间里取得的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深层次的、根本性变革的全面肯定。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肯定与发展。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与希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纵向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探索、开创、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境界、新的时代。从横向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日益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地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历史阶段往前推进了,进入新时代就会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奋斗目标上要有所调整。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新时代问题时强调要把我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意味着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一思想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在下一个历史阶段内总体上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紧紧抓住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然后在总目标、总任务、基本方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一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论断的提出是以唯物史观的视角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为方法论的。习近平总书记从关注人们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出发,科学全面客观地判断了当前社会的总体性变化,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这种新的历史观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这个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即具有肉体组织需要的个人,这样的个人要生活就必须满足个人肉体组织的需要,即生产的需要。首先要满足个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即需要方。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客观地分析了当前社会的需要已不仅仅是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特别是在社会的生产状况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的生产方(供给方)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生力水平已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供给方更加突出的问题是社会生产力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落差仍然存在。因此,唯物史观就是在研究人类历史中最根本、最本质、最普遍的活动,即人的需要和生产供给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矛盾运动和历史发展过程中而产生的,它来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的提出就是在明确把握了需求、供给以及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三个方面中呈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牢牢立足于这一实际,牢牢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这一历史性的判断,必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也正是在这一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赋予了新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新的部署,以新时代为起点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新承担,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国始终走在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领导核心,这些都需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需要“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四个伟大的整体推进,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大智慧、大战略、大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坚定了我们实现“四个自信”伟大实践的信心和决心,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和奋斗!
 

 

谈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思政部教师刘建立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对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等做了阐述。

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特征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有着共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二是历史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多年艰苦探索、伟大实践的必然结果。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认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于中国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是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全面小康社会也将建成。另一个是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现在更加突出的矛盾,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且社会主要矛盾的两方面,都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领域,而是已经拓展到了社会发展领域,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对于社会发展、社会建设,我们党会更加重视、着力更多。

  三是时代背景。世界多极化,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带来的政治压力;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天下并不太平、世界新军事革命带来的安全压力;执政环境的复杂性、影响党的先进性和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复杂因素带来的执政压力,等等。四是实践基础。改革开放近40年的艰苦奋斗,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探索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之源。五是现实依据。我们党长期执政,确实面临着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问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要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必然所需。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体现为八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体现为十四个基本方略)

  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要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以上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1992年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党的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十六大报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