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平
龙江高校如何紧密结合时代要求,深入挖掘我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优势,更好地铸魂育人?近日,2025年黑龙江省高校“龙江行”暑期社会实践研修北大荒精神培训班火热开课,来自全省高校的64名思政教师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以脚步实地丈量万顷稻田,以奋进心跳感受北大荒精神。
本次活动以“赓续龙江红色血脉 迈向农业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由省教育厅主办,黑龙江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承办。
稻浪溯光 万顷良田中探寻精神火种
夏日的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绿野平畴如锦,思政教师们在万顷稻田里体悟“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重要嘱托,在无人农机掠过的水雾中读懂“农业振兴要插上科技翅膀”的深意。
“北大荒种植水稻之初,人才匮乏,同时缺乏理论指导。徐一戎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技能传授给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他先后为垦区及省内外235家单位讲授水稻栽培技术,累计培训3.5万余人次。”在徐一戎寒地稻作文化基地,基地技术员王瑀崧向参训学员们介绍徐一戎的“寒地稻缘”。
“徐一戎曾担任我校兼职教授,20余届、2000多名学子得到他的教诲。他把论文写进万顷良田,也把北大荒精神刻进每一粒稻谷。”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晗满含深情地说。
牡丹江师范学院思政教师王雅馨也深有感触,她说:“我要把这份震撼带回课堂,用徐一戎的笔记本讲奉献,用无人农机的轨迹谈创新,用无垠稻浪说担当,让北大荒精神成为贯通思政课的鲜活主线,在青年心中播撒爱国爱土爱乡的种子,让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赓续传承,生生不息。”
科技赋能 黑土地上的北大荒智慧
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系列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让学员们应接不暇。
智能双氧催芽、叶龄智能诊断、智能灌溉、无人驾驶作业……从大田到粮仓,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把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嵌进每一道农时工序。“过去靠经验,现在看数据。”第三代北大荒人、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晨媛带着参训学员们走进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指尖轻触屏幕,墒情、虫情、苗情一图尽览,“数字不会说谎,丰收有了算法。”学员们在机械化和智能化的加持下,触摸着这片土地的科技脉动。
“回到讲台,我要把建三江的稻浪、智慧农机的赋能一起搬进思政课堂。”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师李雪说,她将以北大荒精神为桥梁,把红色基因和校史故事同频注入,让思政课程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为时代新人播下信仰的种子。
培根铸魂 讲好“大思政课”传承红色血脉
此次研修活动,全省思政教师不仅汲取了精神力量,更明确了未来的教学方向。
“做新时代的拓荒者与追梦人,我们要坚持‘自力更生’的定力,永葆 ‘艰苦创业’的本色,丰富‘勇于开拓’的内涵,当好‘甘于奉献’的表率。”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陈彦彦表示,北大荒精神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丰富素材,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广大思政教师要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思政教师孙泓博也深受启发:“此次主题研修,收获远超预期。它不仅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更为今后的思政教学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指明了清晰方向。我将把这份沉甸甸的龙江记忆与精神力量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讲述,让红色血脉在青年学子心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