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紧扣大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打造文化名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学院充分发挥文科专业服务地方的育人功能、研究功能与社会功能,系统构建“多专业协同、多路径并进、多维度融合”的地方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学院下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依托专业优势,聚焦教育协同、文化传播、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持续开展“校地共建—人才支撑—智库服务—文化赋能”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形成了高校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的典型路径与实践范例。
本文以四个专业为单元,详实展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如何通过协同育人、文化引导、社会服务、治理赋能等专业化举措,全面融入大庆地方社会文化发展体系,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人文学科力量”和“高校智力担当”。
汉语言文学专业
凝练地域特色文化,繁荣本土文学艺术
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本土文学研究与社区文化推广切入,以文化内涵建设为切点,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公共阅读双轮驱动,为地方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了持续动力。
共建协会平台,推动文学创作与评论。作为大庆市儿童文学协会和大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创作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充分利用高校平台,大力促进大庆儿童文学和文艺评论事业的发展。多名专业教师在上述协会中担任副主席、副秘书长、理事等职务,积极投身协会工作,在各类文学活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专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邀请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进校园,鼓励教师产出贴近大庆地方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地域实际撰写毕业论文。自2022届至今,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届毕业生有数十篇论文选题聚焦于大庆本土儿童文学及相关领域。论文以大庆本土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如王如、王芳、木糖、秦萤亮、杨中华、李希军等的作品为对象,从人物形象、叙事主题、艺术特色和文学意蕴等方面深入分析作品的内涵与底蕴,逐步构建起大庆儿童文学研究体系。其中,宋苗苗同学的论文节选《父亲的力量》在《大庆晚报》发表,引发广泛关注,为大庆儿童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专业还聘请大庆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担任学院客座教授,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师生传经送宝,不断密切高校与地方文学团体的联系。同时,鼓励师生主动参与市级协会活动。专业教师作为大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代表,多次出席“顿悟”文学研讨会、大庆新诗研讨会等活动并作主题发言,展现了高校文学评论力量,为提升大庆文艺评论水平作出贡献。
校馆合作交流,服务城市阅读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积极推进与大庆市图书馆和大庆油田图书馆的合作共建。学院与大庆市图书馆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实践能力的平台,专业学生连续多年深入图书馆参与目录整理、读者服务等工作,在实践中提升了社会服务技能。专业教师田恩铭、胡国利受邀登上“大庆讲坛”,为广大市民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大庆油田图书馆举办“寻找唐诗之美——田恩铭教授著作展”,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为繁荣大庆文化事业作出独特贡献。通过共建实习和系列文化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实现了师生联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也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注入了高校力量,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大庆地方社会文化的能力。
党建引领融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汉语言文学专业多措并举,拓宽服务基层文化的新途径。专业所在教师联合党支部与龙凤区某社区党支部签署共建协议,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高校资源与社区需求有效对接。专业教师利用自身专长,定期深入社区为居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红色经典影片赏析、全民阅读推广等主题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升居民精神文明素养。在高校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的联建共建下,高校的知识资源、人才优势得到充分运用,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党建为纽带走进基层,在服务地方文化、传承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切实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惠及群众的文化服务。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多维度赋能地方文化国际传播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立足语言教育与跨文化传播的专业优势,通过校园与地方教育、文化、研究机构的协同对接,实现了人才培养、文化推广和智库服务的一体化,在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体系中发挥了语言桥梁与教育助力的作用。
校地协同育人,助力基础教育提升。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与大庆市龙凤区教育局持续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三年来选派175名英语专业实习生赴当地中小学实习,在辖区5所中小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精准对接地方基础教育需求。通过“高校—教育局—中小学”三方联动,构建“教学观摩—实践锻炼—反思提升”的培养体系,实习生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师素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此举既为大学生提供了真实教学场景的实践平台,又为合作学校输送了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双赢局面,充分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责任担当。
科研智库支持,服务城市战略转型。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长,为大庆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近五年,英语系获批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5项,围绕城市文化传播、产业转型、国际形象塑造等关键领域展开研究,以扎实的学术成果服务大庆“三个城市”建设战略。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数字产业融合”等课题中,研究团队深入调研工业遗址保护和城市文化国际传播路径,提出了“遗产—精神—生态”三元驱动的文旅经济发展模型,为资源型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范式;针对提升城市软实力,教师们从外语学科优势出发研究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通过优化外宣话语体系助力塑造大庆良好国际形象。这些研究成果紧扣大庆城市转型需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为大庆创新发展贡献了高校智慧。
创新项目实践,弘扬大庆精神内涵。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积极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探索大庆精神的新时代价值及传播路径。其中,《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新时期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弘扬路径研究》项目深入挖掘“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当代意义。项目团队发挥英语专业优势,一方面聚焦石油会战时期涌现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典范(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深度剖析其精神内涵,结合双语情景讲好红色故事并开展翻译实践;另一方面创办了“黑土译介”微信公众号,以英文深度解读百年油田记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从翻译传播角度突破文化壁垒,搭建起红色文化传承的新平台,有效促进了大庆精神的国际传播,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服务大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载体。
学术传承文化,服务旅游对外流。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引导学生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撰写毕业论文,通过学术研究助力大庆文化传播。近年毕业生围绕铁人精神、湿地文化和大庆旅游等主题完成了一系列毕业论文研究。例如,《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大庆市旅游英语翻译策略研究》以铁人纪念馆及博物馆藏品资料为对象,构建了契合大庆文化特色的景点翻译策略体系;《目的论视角下大庆旅游资料翻译策略分析》探讨湿地文化和铁人精神对外传播的翻译路径;《目的论视域下大庆景区公示语英译研究》基于实地调研提出了景区公示语翻译改进方案。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研究,学生不仅提升了学术能力,更为大庆旅游国际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语言服务方案,促进了城市文化走出去。
融入数字媒介,传播城市新形象。面对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契机,英语专业创新文化传播载体,指导学生在英语文化节、第二课堂活动和全国英语赛事中创作双语短视频,开拓大庆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英语专业学生团队立足龙江特色文化,先后创作了《北大荒精神》《农大校史》《我们的八一农大》等系列双语短视频。作品通过中英双语叙事和可视化呈现,生动讲述了北大荒开发建设者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感人事迹,融入了学校迁校扎根大庆、服务龙江的红色故事,展现了高校与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这些短视频在赛事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扩大了影响力。英语专业创新了地方文化对外传播的形式与渠道,并以青年视角展示了大庆发展的新形象,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的传播范式。
社会工作专业
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助力基层治理提升
社会工作专业将社会治理融入其中,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者联动的发展模式为支撑,从制度建设与项目落地出发,推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专业深度。
深化产学研融合,打造社会服务平台。社会工作专业致力于构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融合”的基层社会服务模式,全心践行服务社会的崇高使命。近年来,社工专业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和公益机构,先后与大庆市委社会工作部、大庆市民政局、大庆经济开发区检察院、龙凤区政府等十余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成立“大庆市高校志愿者实践培训基地”“童心圆未检观护基地”“大庆市社会组织创新协同基地”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专业教师积极深入基层一线,3名教师受聘为省民政厅社会工作服务站省级督导,2名教师受聘为省委社会工作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项目省级督导,1名教师入选省儿童福利与保护领域专家库,1名教师成为省委社工部“三区”计划讲师团成员。依托这些平台,师生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常年奔赴双鸭山、绥化、大庆、鹤岗、齐齐哈尔等市县开展社会工作培训、督导与评估,累计为全省2万余名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督导服务,服务时长超过1000小时,大幅提升了全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培育专业机构,激发行业发展动能。社工专业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向,师生共同发起成立了大庆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大庆市铸成社会服务中心等一批专业社会服务组织。通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承接各类社会服务项目,成功运营了团中央“伙伴计划”青少年发展示范项目、民政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项目、省级示范社会工作服务站、大庆市社会组织创新发展项目、大庆市涉罪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项目等30余项服务项目。特别是在2021年,社工团队获得大庆地区唯一的省级社会工作服务站——肇源县城北社会工作服务站的运营权,并被授予“黑龙江省品牌社会工作站”称号。同时,社工专业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多家本地社工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人才培训,助力其规范化运营。这些举措引领了地方社工机构走向项目品牌化、服务专业化,不仅提升了大庆社会服务的品质和水平,也扩大了高校社会服务的社会影响力,成为推动地方社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示范项目引领,成果服务社会民生。自2017年以来,社工专业团队在社会服务领域硕果累累,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社会服务项目30余项,累计争取各类项目经费150余万元。项目涵盖了青少年发展、社区治理、司法社工等多个方面,包括团中央“伙伴计划”青少年发展示范项目、黑龙江省首个区域督导服务全覆盖模式项目、大庆市检察院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及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项目等。其中,社工专业承担的“童心圆”未成年人关爱项目工作法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中被评为优秀创新实践案例,并在黑龙江省民政厅和省妇联联合举办的项目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多场全市性社会工作学术研讨会、政策宣讲会和人才培训活动的举办,极大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基层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更为民生福祉的增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建赋能增效,凝聚行业先锋力量。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社会服务实现新突破。社工专业党支部注重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教学、科研与服务全面发展。专业教师郑浩荣获中国社工教育协会武汉心理援助“社工伴行”项目优秀志愿者、北京博能基金会IWILL联合行动项目优秀督导等荣誉称号;多名教师与大庆市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累计到账经费45万余元。与此同时,社工专业教师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和政策制定工作,参与编写了民政部《社会工作督导指南》及《黑龙江省社会工作服务站政策读本》等专业著作,牵头起草了《黑龙江省社会工作服务站规范》《黑龙江省未成年救助保护机构服务指南》两项地方标准,为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化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党建引领和专家带动下,社会工作专业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全省社会服务领域的引领地位,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持续贡献力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校地协同创新治理,服务社会发展实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党建联建与智库式调研为抓手,加强高校与政府部门的功能融合,从规划咨询、治理创新到基层实践,全面构成服务大庆社会治理与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模块。
参与基层治理,打造校地共建典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立足学校发展战略,依托学院社会影响力和自身专业优势,以校地合作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大庆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活动,展现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担当。“十四五”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大庆市龙凤区委组织部密切合作,在东光街道和龙政街道实施基层治理校地共建项目。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系部与街道在职能改革、社区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入交流协作。教师团队多次深入街道调研座谈,共同谋划社会治理良策。在东光、龙政两街道挂牌成立了“基层治理创新研究基地”,选派多名教师参与“名书记”孵化工程,并作为行业专家参与街道职能清单制改革,协助理顺街道工作职能,推动街道与区直部门高效衔接。与此同时,系里还在两街道挂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春季选派学生赴街道及社区开展专业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与基层干部并肩工作,入户走访群众、调解矛盾纠纷、筹办社区活动,在实践中锻炼了社会治理能力。此外,公共管理系组建了精神文明、基层治理、智慧治理等青年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参与普法宣传、重大节庆活动筹办、民情调查、社区康养等志愿服务,在服务社区中彰显了青年担当。
助力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智力支持。面对“十五五”时期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大庆市民政局主动“借脑引智”,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参与编制全市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学院高度重视,抽调骨干教师成立课题组,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牵头,成员涵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等多学科力量。2025年6月中旬至月底,课题组深入市民政局各业务处室及萨尔图区、让胡路区、龙凤区、大同区、红岗区和林甸县、肇源县、肇州县、杜尔伯特县等区县民政局开展实地调研。课题组紧扣“十四五”时期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围绕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会服务两大职能,在养老服务、殡葬改革、社会救助、儿童福利、区划地名管理等重点领域集思广益、科学谋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扎实的调查研究和跨学科协作,为大庆市“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提供了高质量的决策参考,彰显了高校智库服务地方治理的实力。
党建共建赋能,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模式,与龙凤区华彩社区党支部签署党组织联建协议,实施“党建联建”工程,深化高校与社区协作。在共建过程中,华彩社区根据实际提出了共治共建机制完善、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红色文化宣讲、社区文化长廊设计等方面的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党支部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组织教师专家和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对接社区需求开展精准服务:为社区设计共治共建机制方案,定期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辅导,组织学生宣讲团开展党史和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协助规划社区文化长廊布局,等等。通过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持续为华彩社区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提供全方位支持。华彩社区党支部书记表示,高校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联建是“引智入社”理念的生动实践,显著提升了社区党建水平和治理成效。校社双方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协作,精准对接高校资源与基层需求,在基层党建、文明创建、文化传承、数字治理等领域拓展合作空间,不断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协同推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已初步构建起“学科驱动、人才参与、智库支撑、项目带动、文化引领”五位一体的服务大庆地方社会文化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实现了高校教育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也推动了教育供给侧改革在地化、精细化、成效化的转型升级。
未来,学院将继续立足龙江、扎根大庆,紧跟城市转型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校地协同机制,优化专业服务结构,拓展社会服务边界,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区域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能力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推动高校人文社会学科更广泛、更深度地融入地方发展进程,为大庆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和新时代文化高地持续贡献人文智慧与教育力量。
文/邹晓伟、包晰莹、蒋莹、郑浩、孙建华 图/包晰莹蒋 莹郑 浩孙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