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海鸥,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支部书记。
一、守初心,教书育人
关海鸥,从事高等教育与科研工作22年,在教学上不忘初心,守护教师神圣职责,做坚韧执着的耕耘者。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战斗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先后承担过多门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把握契机,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建设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平台,该课程累计页面浏览量为13319799次,服务学生人数为17538人,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秉承着“德育为先、严谨笃学、注重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不仅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准则认真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学业成果丰硕,发表多篇高质量SCI/EI检索论文和申请多项知识产权,均按期顺利毕业。其中指导的毕业硕士研究生刘梦同学,在受国内外行业专家、学者高度认可的农业工程领域的重点SCI期刊中,发表了该领域TOP论文;王璐同学在读研期间被评为“校级”和“省级”三好学生,更获得校“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
二、抓落实,育才养德
在党支部工作中作为计算机公共基础部书记,他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抓好支部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常态化学习、规范党支部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抓好党组织建设、开展主题活动、实施本支部“一部一品”内容、充分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同时,他注重培养青年教师,认为青年教师就是学校的未来,主动在工作与生活中培养青年教师,帮助他们扎实打好业务根基,奠定育人坚实基础。
三、产学研,勤谨敬业
在教学研究上,关海鸥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工作当中,主编或副主编出版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4部。在科学研究上,他努力申请并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主持完成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农垦总局课题“物联网环境下马铃薯病害诊断方法的研究”、教育厅课题“大豆营养信息智能诊断关键技术研究”、大庆市课题“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大豆叶部病害识别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在研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三维空间表型分析大豆冠层光照分布模型研究”。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完成各级课题10余项,其中“大豆叶部病害智能诊断关键理论技术研究”获黑龙江科技进步(自然)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SCI/EI收录12篇,单篇引用44次;申请获批专利3项。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注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关海鸥始终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真正做在教学上守初心、在科研上勇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