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专题

农学院 张玉先:强农信念坚如玉 兴农路上勇争先

来源:农学院责任编辑:李启涛终审:闯垒发布时间:2025-04-24浏览次数:58

  张玉先,农学院教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东北区域高产栽培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大豆机械化生产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一、以责任当,为大豆布局建言献策

  张玉先立足农业健康发展,积极为大豆种植布局建言献策。他深入生产实际形成调研报告、依据年际气候特点形成指导性建议、分析发展形势形成大豆产业发展建议,为东北地区大豆生产提供具体指导,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调控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依据和建议。

  近年来,张玉先完成各种咨询报告100余篇,其中包括调研报告《关于当前大豆生产情况的调研》《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发展的潜力与对策建议》等。生产指导性意见包括《东北春大豆备耕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大豆中后期生产指导意见》等。大豆产业发展意见包括《关于振兴我国大豆产业的建议》《以科研育种中心为平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等,为农业农村部、科技部、黑龙江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二、以科技创新,为技术推广尽心竭力

  张玉先敢为人先、突破常规、攻坚克难,创新大豆栽培种植生产方式和成果,研发的“大豆宽台大垄匀密高产栽培技术”2022年-2024年连续3年被推介为我国农业主推技术,近年来累计推广面积1亿余亩、种植户累计增收近100亿元。

  在试验中,张玉先要求团队成员务必精准操作、反复实验,他说这是对自己的努力负责、更是对种植户负责。曾为了验证一个光合数据,他和研究生连续5天顶着烈日在田间测定。有了可靠的实验数据,便开始每天早出晚归的去农场,张玉先经常勉励团队成员要勤勉务实,实验数据能否转化成实际成果,全靠踏踏实实跑农场。为了推广“早中耕技术”,他曾7天指导了24个农场。张玉先热爱他的事业,坚守岗位搞科研,不知疲倦做试验,即使是在大豆技术研究的低谷时期,依然坚守研究的信念,只有坚持不懈的研究,“卡脖子”技术难题才会解决。2020年,经过不懈努力,张玉先带领团队在黑龙江省和平牧场创造了当年亩产336.2公斤的东北地区大豆单产纪录。

  三、以无私奉献,为社会服务矢志坚守

  “技术服务、为师之职”,张玉先深知农民的需求和困境,一直为农民提供全天候服务,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他们。他深入黑龙江垦区100余个农场指导大豆生产。田地里吃饭困难,方便面便成了他的主食;发生夏涝,一双防水靴成了他在地里穿梭前行的必备物品。他以顽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持续攻关,负责指导的黑龙江垦区多个农场大豆大面积实收亩产超过300公斤,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他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深入青冈、集贤县等贫困县,积极主动地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为了使种植户克服传统经验思维,在大豆春播、夏管、秋收等关键环节,亲自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耐心地讲解新技术、新方法,让种植户的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大豆单产大幅度提高。

  四、以育人引领,为农业振兴添砖加瓦

  “文化传承、为师之根”,作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豆栽培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张玉先注重文化传承,处处言传身教。他带领团队成员和学生常年扎根在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农学精神。

  在他的培养下,许多学生毕业后选择投身农业生产第一线,在农场里尽情挥洒青春的汗水,为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这些学生长期在农场工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张玉先还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为农业科研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他深知,农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接力,只有不断培养出优秀的农业人才,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科技创新、教书育人一线,张玉先用无私奉献担起使命荣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为提高大豆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