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记者观察】一名科技特派员的扶贫计划

来源:新闻中心责任编辑:闯垒终审:发布时间:2018-12-03浏览次数:2665


王秋菊是我校动物科技学院教师,同时她也是一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承担着2个县区的家禽饲养技术推广工作,今年她又多了一项新任务——科技扶贫。“我们的‘玉鹅种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推广,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非常适合作为科技扶贫的推广项目。”通过肉鹅养殖进行产业扶贫,是王秋菊这几年的重点科技服务计划。

今年3月份,她来到青冈县中和镇三排六村,村委会计划采取两种模式开展扶贫:一是以白鹅养殖合作社形式吸引贫困户入股分红,二是利用集资贷款鼓励贫困户加入养殖群体,后者无疑最为见效。“就是想给村民打造一个‘不亏损’的产业链。”村干部这样介绍。

王秋菊向三排六村扶贫联络员了解情况

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养殖产业毫不例外,养殖方法和疾病防控都要跟上,这对养殖大户没问题,但对没有任何养殖经验的农民来说,搞不好出力又亏本。身为养殖专家的王秋菊深知这点,看到村里扶贫方案和资金到位,已经“万事俱备”,她决定帮三排六村刮场“东风”——教贫困户学会科学养鹅。之所以有这样的胆量,是因为她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她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专家团队。

为了动员村里的贫困户养鹅,王秋菊专门邀请我校动科院养鹅专家周瑞进和动物疾病防治专家朱战波来为他们做了一次培训。讲座中,周瑞进详细介绍着我校的技术成果“玉鹅种养”模式。“这种玉米+大鹅的种养结合的方法,既能提高玉米产量品质,又能节省大鹅饲料、农药和化肥,大大降低了成本,一举多得,尤其体现在‘狮白鹅’这个品种上效果更为明显。”

玉鹅种养”模式推动三排六村扶贫养殖主产业

老师在台上讲课,坐在下面的付秀山心活了。“头一次听说大鹅还能这么养,我也想试试。”老付的妻子有严重的心脏病,做搭桥手术的高额花费使这个家庭入不敷出。勤劳的他原本只会种地,现在要通过养鹅打个翻身仗,摘掉“穷帽子”!

王秋菊与付秀山结成了帮扶对子,处理好学校的本职工作之余,她把主要精力投在了三排六村,紧锣密鼓地指导老付做养鹅的准备工作,按照“玉鹅种养”模式,在老付的几十亩耕地上测量划分出养鹅区,指导他搭建饲养大棚和选购养鹅设施,还从安达狮白鹅繁育场为老付订购了3600只鹅雏。

付秀山从村扶贫基金借贷了10万元,3万用来种植玉米和搭建养鹅棚舍等基础设施,其余的钱准备全部用在购买鹅雏和饲养上。不到一个月,前期准备就绪,老付蹲在田边,笑呵呵地看着已经建好的养鹅场地,彷佛一大群白鹅已经在这里饮水嬉戏。“咱不会养鹅,多亏了王老师,她每周都来,帮着忙活,否则我心里也没底儿。”

6月中旬,孵化场的鹅雏刚出壳,老付瞅着一个个金灿灿、毛茸茸的小家伙喜上眉梢,恨不能马上运回家。王秋菊却建议他不要着急,放在场里代养一周。“那时正赶上低温,0~7日龄的鹅雏体质弱,对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饲料成本也高,像老付这样初次接触的养殖户,让鹅场代养能降低养殖风险和成本。”王秋菊从科技厅申请的中央引导地方扶贫项目款中替老付垫了1万4千多元的代养费。鹅雏刚拉回家,一场大雨让其中一栋处于低洼地势的大棚浸在水中,原本需要三个棚养的鹅,短期内只能放在两个棚养,密度太大了,王秋菊指导老付做好防疫措施。

王秋菊的丈夫崔一喆(右)和老付的妻子清点鹅雏

正应了那句“祸不单行”,时间不长,老付发现不少鹅雏出现腿瘸现象,还拉肚子,甚至有的已经站不起来了。“那时我真是火上房了,赶紧给王老师打电话。”王秋菊马上邀请兽病专家朱战波教授一同前往,将患病严重的鹅雏带回学校查探病因。

经朱教授检测发现,在鹅雏消化道残留物中蛋白质成分超标,导致肾脏受损而引发“雏鹅痛风”,同时还伴有大肠杆菌超标。询问了老付才知道,原来他怕鹅雏营养跟不上,没听王秋菊 “多喂鹅吃粗饲料”的嘱咐,给鹅雏喂食了过量的高蛋白精饲料,最终引发了这场“惨案”。“鹅是耐粗饲禽类,无法消耗过量的蛋白质,喂养的粗饲料必须达到一半以上,精饲料超标不但不是补药,反而成了毒药。”听了专家的解释,老付感叹:“还是得听专家的,按照科学的方法喂养啊。”他急忙调整了饲料配比,并注意饮水卫生,鹅群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付秀山饲养的狮白鹅

7月份是小鹅疾病的高发期,王秋菊往老付家跑的更勤了。“那段时间基本上每两三天就去一次。”从大庆到三排六村路程接近90公里,需要1个小时的车程。在付秀山养鹅的这段时间,王秋菊开车往返两地20余次,粗略计算一下,总行程接近5000公里。她开车带着养殖户去狮白鹅繁育基地考察,请专家到村里培训和义诊,有时还拉上同在八一农大搞兽药研究的老公崔一喆给鹅看病。为了扶贫,王秋菊不知道跑了多少路,接打了多少个电话,申请的3万元扶贫项目经费全部用在农户养鹅和技术服务上,没舍得给车加一次油,充一次电话费。

王秋菊(右一)的扶贫团队与付秀山(左四)合影

转眼间到了9月,王秋菊再次接到了老付的电话,这次是好消息,她听出了电话另一头农民老大哥丰收的喜悦。“大鹅出栏啦,留了少部分,其余都卖了,还上借贷、利息,还净剩了2万多,苞米杆儿留着当明年的饲料。谢谢您呀王老师,这仨月咱俩都没白忙活。”“明年还继续养鹅吗?”想起付秀山中途抱怨过养鹅难,王秋菊略带玩笑地问。“养!怎么能不养呢?今年我没有全听您的,少挣不少,等明年您再帮我好好规划规划、指导指导……”

撂下电话,王秋菊也有自己的盘算。“老付养殖成功了,就会带动村里更多的贫困户加入进来,他的养殖经验丰富了,还能帮助指导更多的人养鹅……”一个新的计划和日程在她的心里渐渐展开。

 文/闯垒 图/张秘(部分图片由动物科技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