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甲子华诞•校庆六十周年校友采访录②

来源:新闻中心责任编辑:耿丽雪终审:发布时间:2018-09-20浏览次数:1491

  时光荏苒,岁月积淀,八一农大已走过六十载的光辉历程。在农大六十岁生日这一天,五湖四海的校友汇聚在这个他们心心念念的地方,共同为母校送去最美好的祝愿。再次站在母校的土地上,回望母校浓墨重彩的发展历程,展望母校绚丽多彩的未来,校友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总是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衷肠……

  2003级农业电气化与自动专业化毕业生常国丽,现工作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毕业至今,再回农大,这片故土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不论是从师资、学习环境,还是从学生方面来看,都是有了很大的变化。”忆往昔,裴德至大庆,已是截然不同的面貌,但她一直相信学校的发展会一直向前,就如同母校今天所展现给她的这般。“我认为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一切都应该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应以正能量督促自己和他人。”成功之路不易,功成名就不是目的,做好一件事才是最终目的。采访中,常国丽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寄语学弟学妹们: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你们应珍惜在学校的时光,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去创新,丰富自己的社会能力。”常国丽说。六十载,农大人风雨同济,跨世纪薪火相传,时代不同,但我们只身在这片土地,目标应该一致。最后,常国丽向母校表达了衷心的祝愿,希望农大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桃李满天下。 

文字记者:刘美丽

摄影记者:杨震尧

  胸前一架相机定格乾坤,娴熟的指挥占位让人不难猜出他是个优秀的摄影师。但肩上一个背包鼓鼓囊囊,风尘仆仆的样子又仿佛他刚刚踏进农大的校园……是的,我们在动物科技学院的雕塑捐赠仪式上见到了从武汉专程赶回来参加母校校庆的彭克美教授。

  国际解剖学协会成员、中国动物解剖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抛去这一连串的头衔,彭克美是农大的老校友、老教师。1977年毕业后便留校任教,1982­1983年曾到中国农大进修,进修结束继续回学校教书育人;后来,他考上中国农大的研究生,而后又回到农大拿起粉笔……一直到1995年调离母校,彭克美都是一边站上三尺讲台诲人不倦,一边不断进取学习更多的知识,他是师者,也是勤奋的学生。离校后他先后回来四次,农大的变化一次比一次大,平时他也时常在网站上关注母校:我挑研究生的时候看到咱们学校的就会优先选择,哪怕有别的名校学生在。我对农大的学生一直都感到非常亲切。不过说到对现在农大学子的寄语,彭克美教授脸上也溢出了一丝严肃:大学生涯很重要,本来应该是最刻苦最用功的时候,而现在很多人都倒过来了,我们应该紧张起来,不能混日子。

  结束采访时,记者望着彭克美教授胸前的相机,跟他提起摄影,他略显骄傲的回忆道:“90年王震将军回校的时候,我是摄影师,当时的报刊上还留有我的文章。骄傲之情,溢于言表。28年前,他在镜头里向老校长致敬;28年后,我们在镜头中窥到了他对母校的深情。

文字记者:赵晓桐

摄影记者:钱美辰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从当年的密山到今天的大庆,从曾经的荒草杂生到现今的青葱绿植,此刻再踏进农大这片土地,来自198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三位校友对母校的感受亦是可以用“成长之快,变化之快”来形容。

  家住大庆的李浩明经常回来母校,食品学院举办的一些重大纪念活动他都会参加,2016年的食品学院院庆也曾专程赶来共庆母院生日。此次,作为60周年校庆嘉宾更是感到无比荣耀。回忆起当年在密山求学的过往,李浩明笑着同我们讲到,“当时的农大校园离裴德镇上还有四公里呢,每周闲暇之余,我都会和同学们共爬一次裴德峰,比比谁先到达峰顶。如今的农大俨然褪去了当年的稚气,一副朝气盎然的景气,喜看母校春满园,李浩明坚信着母校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当时担任班级生活委员的校友何春才,初见他时便是他弯腰去帮忙着捡掉落在地上的东西,默默付出的精神多少年都没有改变。谈到自己毕业后的工作经历,何春才说,我曾从事过油脂方面的工作,也曾下海经商,目前从事厨房设备方面工作,也就是通过走访多地农村地区,呼吁大家注意厨房卫生环境。”当记者想让校友拍照留恋,老校友却打趣的说到我生平最怕拍照,害怕照进去出不来,这一句幽默的话语,引得旁人哈哈大笑。采访接近尾声时,何春才表示,想要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细节尤其重要,希望学弟学妹能多注意生活中的细节,把细节做好,才能把任务完成好。 

  班长陈光辉,目前是英博华威乳业有限公司监事。离开母校多年,却依然秉持着农大人继往开来,务实求真的传承精神。多年来,他默默扶持多名贫困生上学,做好事,不留名,许多受资助的学生到现在都不知道捐献人是这位可亲可敬的校友。这次返校,出于对母校的深厚情怀,他捐献出一块校训石,以此勉励学弟学妹牢记八一农大“困知勉行,积厚成器”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做事。“期待母校能愈来愈好,未来更加辉煌”。

文字记者:张玉兰、陈潇潇

摄影记者:潘婷婷

 

  遇见校友韩芳,很偶然。老远就看见图书馆前有一个奶奶笑的灿烂,走过去她却挽着胳膊喊我们小学妹。

  现在风很好,云很轻。但五十多年前的课堂是怎样的,你有想过吗?我们很难去了解那个年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聆听感受那段岁月。韩芳是农学系632班的学生,1963年入学的她,却在1968年才毕业,因为赶上了特殊时期。那时候我们的条件哪有现在这么好呀,冬天是自己烧的火墙和炉子,听说你们现在都用的是地暖。我们那时候学校的图书馆很小,也没有时间去读书。那时候的学习时间不长,因为要劳动、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自己学的实在不够充实。韩奶奶有些遗憾。毕业后,韩芳进入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1978年回城后在区政府科委工作,这一别母校,就是整整五十年。五十年了,很多同学老师也都失了联系,但还是想回来看看学校的变化。

  五十年前的生活我们无法参与,五十年后老学姐寄语的生活我们却可以掌控:现在的学生这么幸福,时代也好,一定要好好学习,继承八一农大精神,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文字记者:赵晓桐

摄影记者:袁会珍

  大抵是爱的深沉,才会在四年的大学时光消逝后仍然留在农大。会计学院校友、80届姜思学,毕业后就选择留任人文学院从事马列主义教学工作。一直到1993年调至哈尔滨商业大学,姜思学一直尽心竭力教书育人,他还曾担任学校第一任文学社社长。

  哈尔滨离大庆很近,但若是心离得远,近在咫尺也不愿迈动一步。尽管现在在哈尔滨任教,但是姜思学仍然常回母校:“虽然有时候迫于各种因素,有心无力,但我是打算把我的一生都献给八一农大的。”提及这些年来亲眼目睹的变化,姜思学坦言:“高校办学,我们学校曾是唯一一所把农业大学建在农村的大学,这有助于我们扎根土地,发展学术。学校二次创业,实现迁校壮举,并有了如今的成绩,今后如何做,怎样做,只能靠学弟学妹了。因为最优秀的,永远是你们这些年轻的力量,在你们手上,农大才会越来越好。”

文字记者:赵晓桐

摄影记者:袁会珍

  未等开口询问,1995年毕业于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校友隋新就笑着说:重新回到学校的感觉真好,看到朝气蓬勃的你们就想到了曾经的我们。说话间,他的眼里,泛着对过往怀念的目光。

  当问到再次回到母校的感受时,他意味深长的说回味!曾经在老校区密山度过大学时光的他,如今看着今天的农大连连感叹,表示现在的学习条件确实好了太多。隋新是一个十分幽默风趣的人,在问到在大学最难忘的事时,他笑着回答到交女朋友算吗?,说完自己又哈哈大笑起来。“最难忘的日子就是跟同学们上下课吃饭休息的日子,最简单最平凡也最难忘”。谈到对学弟学妹的寄语,他认真的说一定把握机会,大胆尝试,勇于挑战自己。字里行间,老学长将自己的经历过往袒露无疑。如今的隋新,已是奇瑞汽车黑龙江地区销售总经理,多年来用自己的奋斗已经开拓出了一片新的人生天地。

  采访结束之际,隋新表达了对母校的祝福,希望母校越来越强大,希望更多的人把农大艰苦奋斗的优良精神传承。

文字记者:苗宇、张玉兰

摄影记者:李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