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甲子华诞•校庆六十周年校友采访录①

来源:新闻中心责任编辑:耿丽雪终审:发布时间:2018-09-19浏览次数:2267

  时光荏苒,岁月积淀,八一农大已走过六十载的光辉历程。在农大六十岁生日这一天,五湖四海的校友汇聚在这个他们心心念念的地方,共同为母校送去最美好的祝愿。再次站在母校的土地上,回望母校浓墨重彩的发展历程,展望母校绚丽多彩的未来,校友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总是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衷肠……

赵家玺、易靖汉、孙仁松(从左至右)三位校友在校史馆门前合影

  60年前王震将军在北大荒建了所学校,1200名转业军人从四面八方赶赴黑土地,成为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第一届学生。海军官兵孙仁松、陆军官兵易靖汉、空军官兵赵家玺,从此脱下戎装,肩上刻下了八一农大农管系58级学生的勋章。那时的北大荒,还是四野茫茫,他们一入学,就投入到了学校的开发建设之中,兴修水利、修建水库、秋收伐木……作为那个年代的第一届学生,他们身上的使命除了学习,多的是劳作和奉献。

  1960年自然灾害恍若恶魔袭向神州大地,粮食供应严重不足。三位老人而今已鬓角如霜,却还是能忆起当时的姜瑞元老校长因为饥饿而脱了相。一边回忆一边用手笔画,眼里满是泪光。对于建校之初学校所经历的雨雪风霜,老人们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就是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中最鲜活的记忆。正因如此,看到学校如今的快速发展,老人们们的欣慰也远胜于常人。

  书法有意道不尽衷肠不改,岁月无情摧不毁思念金坚。三位老人向学校捐赠了一幅八米长的书法,祝愿农大越来越辉煌。忆往昔国防部十万官兵投身边疆开发建设,看今朝神州遍地欣欣向荣学术开花,红透专深四个大字,是老一辈军人学子信奉的优良品质,也是他们希望当代年轻人能拾起来记心中的警言。提及对农大学子的期望,三位老人面带严肃目光坚定:我们希望现在的学生不要忘记王震将军成立学校的初衷和历史。希望师生能继承解放军的优良品质,学校可以培养出更有用的人才,八一农大越办越好。

  从北京一路赶来大庆的三位老先生精神抖擞,当我们提出希望老人保重好身体,等七十年校庆再回来看一看的时候,八十多岁的老学长笑着说:我还想等一百年校庆的时候再回来呢!等那时,一百二十多岁的老人指着百年校庆的匾额回忆历史沧桑,白发皱纹细数百年风华……只是想想,就很期待。

文字记者:赵晓桐、于金冉

摄影记者:李子阳

金家锋老师(左)和学生赵根发合影

  主楼前一群校友的欢声笑语感染人心,人群中央缓步而行的老者一脸欣慰,促使人想探寻他欣慰的背后。

  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金家锋一路北上,在农大的基础部扎根数年,后因家庭因素调回绍兴工作。他将十六年的岁月奉献给农大,在这十六年里,虽被偷走了青春,却一览爱情,收获师生之谊。此次来参加六十年校庆的7576届学生中,大部分都上过金老师的课。金家锋老师有一本厚厚的学生记录,里边密密麻麻记载着的,都是每个学生的姓名、每次考试的成绩、每次座位的变换……这个本子,一留就是几十年,现在还完好无损。提到这个本子,76届农机三班班长赵根发感触颇深:金老师的认真负责让每一个学生记忆犹新。他是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后来到农大学习,作为金老先生的最后一届学生兼班长,得到了老师的很多帮助,彼此有着深厚的感情。那时候分电影票、打扫卫生都是我负责,我们每天还要出操、喊口号,后来我的工作分配金老师也提出了很多建议。而金家锋老师对这些却只是觉得为国家培养人才是老师的天职。

  五十年来,这是金家锋老师第一次回到学校:我虽然没有回来过,但是经常看他们发过来的照片,也一直在关注着农大的发展。当说到学校的变化时,金老师只用了一句旧貌换新颜,从前的小平房到现在拔地而起的高楼,旧貌不再,故情仍存。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之前的大学生一进大学就知道自己以后是要为人民服务的,现在的学生,心中可能多了一份迷茫。对此,金家锋老师寄语农大学子,学生要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先做好基础学科,然后一步步越做越强、越做越好。

文字记者:赵晓桐、刘美丽

摄影记者:袁会珍

  “一个人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就必须要有一颗充满爱和感恩的心。”《青春的底稿》的作者赵树然如是说道。抛去作家的身份,她亦是我们的校友、八一农大81级财务会计专业学生。如今的她在威海开展多项志愿工作,经常带着学生去慰问所资助的家庭。

  重返母校,谈及对学校变化的感受以及自己从农大毕业到现在工作发展的人生经历时,赵树然感慨颇深。她当时是班级里的团支书和班长,有趣的是,这个班长是她不在现场的情况下选出来的,用她自己的话讲是“临危受命”,也正是因为这样,带着同学们心底对她的那份信任,赵树然就这样扛起了四年来班级里大大小小的组织事务。直到现在她与班级里的同学们都保持着当年建立起来的深厚的感情。

  那时赵树然每天都会坚持把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记录下来,不间断地写了三年,也就是《青春的底稿》一书的底稿,这本书记录了那个年代大学生青春生活的基本概况。五十年校庆时,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形成了永久的记忆《青春的底稿》,无私的捐赠给母校,学校将它作为母校50年校庆活动纪念品发送给广大校友、师生。能做到这些,或许还是源于赵树然那颗感恩的心,以及对于母校浓浓的爱。

  时光荏苒,留在赵树然内心深处的对母校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在岁月的沉淀中越积越多。农大陪她从稚嫩走向成熟,陪伴了她走过青春的旅程,而她也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提笔谱写人生新的篇章。

文字记者:刘斌、陈潇潇

摄影记者:李子阳

  87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校友赵清建,从当年青葱岁月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到如今的北大荒众荣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一直秉持着在农大刻苦学习的精神,勤学求实,注重实践操作。此次回访母校,自踏入校园的第一步,赵清建便感受到农大校园的朝气,见到些许那些年身边熟悉的脸庞。

  当年的赵清建亦是同学之间的佼佼者,大学四年学习成绩蝉联第一,并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协助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和进行,尽管那时候的时光清贫,赵清建却依然努力勤学,在忙学生活动的同时依然不把学习成绩落下。“学弟学妹应该在学校好好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要荒废了最美的大学时光,要做好现在,才能进一步去确定好自己的未来。” 赵清建说。大学毕业后的赵清建在石油公司工作,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不停的画图纸,后来抓住创业的机遇,和同事一起创办了北大荒众荣农机有限公司。成功绝不是来自偶然,十年来他一直带领研发团队认真研究国外先进的研发经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机技术,不断与其他先进农机企业交流学习,研制和开发出适应中国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

  岁月流芳,重回母校的赵清建和从前的老师和同学们谈笑风生,回首往昔,互相谈论着学校的建设发展变化,赵清建表示非常高兴参加此次六十周年校庆活动,对母校的精心培育和悉心培养无限感恩,并衷心祝愿母校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文字记者:陈潇潇、华成宇

摄影记者:顾亚龙

  2003级的校友曹立昆和2004级校友石婧同毕业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共同工作于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这次,他们带着可爱的儿子一同返校,庆祝母校六十华诞。“一踏进学校大门,就有一种难以表达的心情涌上心头。”每次回校,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给她的感觉都非常亲切,就像是远游的孩子回到了家乡。

  辗转十载,无论学校如何改变,但感觉从未改变,情怀亦是。“不论我身在何方,我的心都在学校,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愿为学校做贡献。”回忆起学生时代,一切仿佛就像昨日般熟悉。大学四年,石婧一直都在为“超越杯”辩论赛而战,也为学校获得过诸多奖项。通过辩论,她也收获了良师益友,赛场的他们,是朋友,是对手,也是这茫茫一生弥足珍贵的怀念和财富。当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只要一个人全力以赴的去做一件事,就一定会成功。“如今农大桃李遍布祖国各地,希望母校蒸蒸日上,更展宏图,再谱华章!”这是石婧对母校最美好的祝愿。

文字记者:刘美丽

摄影记者:李炎群

  张井存是我校2002级生命科学专业毕业生,当初他学习成绩优异,是班级里的班长,如今回到母校,遇见当年的老师,对他仍是赞口不绝。谈及对母校发展的感受,张井存说,这次回到校园最大的感慨还是校园整体环境的变化,因为在他上学的时候,正好赶上农大迁校壮举。那时的环境远不如现在,每天上学的路上有一些地方都是盐碱池,大雨过后去上课的时候,脚上都会粘着一大堆泥。那时候的农大的西门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学校北门是师生主要的出行通道。尽管当时的环境如此,但在张井存心中,那时的农大就好比书中说到的“世外桃源”,至今仍然感到无比怀念。他还说,那时的大家都特别认真地学习,所以对于环境真的没有过多埋怨,这么多年过去,现在的农大环境优美,从前苦中求学的日子在记忆中更加显得尤为珍贵。

文字记者:刘斌、陈潇潇

摄影记者: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