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农大

《黑龙江日报》:勇担科教重任 助力龙江发展

来源:黑龙江日报责任编辑:耿丽雪终审:发布时间:2018-09-10浏览次数:725

原标题:勇担科教重任 助力龙江发展

    ——写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创建60周年之际

八一农大校园鸟瞰。

/摄 耿丽雪 黑龙江日报记者 李飞

  60年弦歌不辍,一甲子春华秋实。

  2018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迎来创建60周年的喜庆日子。60年来,学校困知勉行,积厚成器,秉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崇尚学术、特色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龙江全面振兴、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为办学使命,以产教融合发展为导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着力提高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

  在60年的办学征途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采撷累累硕果,谱写精彩乐章,在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史册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白手起家二次创业 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

20187月,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在八一农大举行,开幕式现场。

  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在东北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用青春和汗水、鲜血和生命,培育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为满足黑龙江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对农业人才和科技的迫切需要,原国家副主席、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主持创建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并亲自兼任校长。

  八一农大原址位于密山县(现为密山市)裴德镇北的山野乡间。自建校起,学校就是黑龙江垦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垦区、为龙江培养专门人才、提供科技支撑的办学使命。边疆办学45年,几代八一农大人坚守服务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办学方向,克服学校地理位置偏远等重重困难,砥砺奋进,昂首前行,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农垦特色、彰显“北大荒精神”的办学之路,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2002年底,经省政府批准,学校领导班子抢抓历史机遇,高举二次创业大旗,经过300天的拼搏,200310月,万余名师生整体迁入位于大庆高新区的新校园。学校当年迁建、当年竣工,结束了长达45年在边疆农村办学的历史,彻底摆脱了制约学校发展的区位劣势,为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迁校之后,八一农大积极改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为教师打造事业平台,建立鼓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确保人才队伍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以农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构架基本形成,学科专业优势日渐凸显,为垦区、为龙江培养现代化落地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凝练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负重致远”的办学精神,并以优良校风和办学实绩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目前,学校设有11个本科学院及2个教学机构,47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3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设立4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7年,八一农大获批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杂粮生产与加工”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学校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拥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经历的教师数量成倍增长,教师队伍中不乏“长江青年学者”、“龙江学者”、“龙江青年学者”和“省杰出青年”等科技精英,还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名师学者。学校加快开放办学步伐,截至目前,已经和9个国家的3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交流与合作,与加拿大、印度共建中加合作食品研究发展中心、中印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俄罗斯、韩国、日本、波兰等国高校开展交换生、留学生等国际合作项目。

落地实用吃苦奉献 人才济济造福龙江

校长郑喜群在2018届毕业典礼上为获得博士学位学生拨流苏。

  多年来,八一农大持之以恒致力于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在学校每年招收近4000名新生,其中60%的生源来自省内,50%的毕业生选择在黑龙江省就业,为振兴龙江培养了众多“留得住、用得上”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15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八一农大毕业生普遍能吃苦、上手快、肯奉献、团队意识强,朴实、踏实、务实、忠实,这一可贵的精神品质、突出的作风标签广受用人单位好评,一些优秀毕业生还成为所在行业的标杆。2005年,3位毕业生同时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2003届毕业生,曾任潍柴动力技术中心“三高”试验队队长、党支部书记的常国丽,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作为全国劳模代表、优秀青年代表先后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园艺专业2004届毕业生、现任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进农场科技园区主任王丹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她所带领的团队先后获得“感动北大荒群体”、“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在榜样的引领带动下,广大在校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涌现出一批先优典范。如身患癌症、毅然捐献眼角膜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特别奖”获得者李诗琰,身残志坚、乐于助人并入围2011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0强的胡雪,纤瘦文弱、万里播撒公益支教爱心的“大学生自强之星”王明记,周身换血、替父延续生命的“黑龙江省大学生道德模范人物”周亚强,出身贫寒、肩负家庭重任创业实践的“北大荒青年创业导师”赵军林,他们的感人事迹广为传诵,如一颗颗耀眼的晨星,生动诠释了新时期的“八一农大精神”。

八一农大飞行技术专业学员在美国基地训练后与美国教员在一起。

  目前,八一农大的47个本科专业中,涉农专业36个、占比76.6%,农学、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其他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都与现代化大农业密切相关。近五年,学校先后开设了种子科学与工程、飞行技术、水利水电工程、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等专业,也是着眼于为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2012年,学校与北大荒通用航空公司联合申办飞行技术专业,成为全国唯一开设该专业的农业大学,已毕业的69名学员全部取得飞行执照并顺利就业,彰显了学校服务龙江现代化大农业的鲜明特色。

  学校多个专业实施“省级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30个专业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和订单式培养,农学类专业与农垦850农场、859农场等建立良好的“3+1”联合培养机制。这些创新性务实举措,为新时期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撬动起有力的落地实用型人才杠杆。

  学校积极推进“双创”工作,2012年被列为黑龙江省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截至目前共立项698项,其中国家级96项、省级221项;参与学生3634人,覆盖全部47个本科专业。近年来,1名毕业生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之星”称号,学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铜奖、省金奖等奖项20多项,多次获得省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

  一心想着农民,双脚踩实黑土。学校着力培养新型“三农”人才,每年培训农民1.2万余人次,地方农技人员7000余人次,各类农场和村镇干部、合作社职业经理人300余人次,逐步形成了集中培训和田间地头培训的多形式,普通(农民)职工、农技人员和管理干部的多层次,边研究、边培训、边推广相结合的特色培训品牌。

使命责任身体力行 科研成果再创新高

学校多次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为龙江经济发展引智,20188月在学校举行的作物光合和荧光应用深度发掘国际研讨会。

  在建设龙江的新征程上,八一农大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新机遇,从服务“三农”入手,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和务实合作,努力做到“研究立地科研、产出益地成果、培养落地人才”,彰显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助力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多年来,八一农大以“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农作物种衣剂”、“叶面肥”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得到有效转化,为龙江大地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校自主培育的“垦农18”、“垦农19”大豆品种,“垦大”系列高产多抗小麦品种,“垦玉6”玉米品种,在垦区广泛种植。“垦粳5-7号”水稻品种已成功转化给垦丰种业,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00万亩。垦区首个马铃薯新品种“垦薯1号”淀粉含量高,得到大面积推广,极大地促进了黑龙江省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的发展。

  2013年,学校获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服务龙江行动计划,重点在动植物育种、水稻栽培、全程机械化生产、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农业物联网、秸秆利用、玉鹅种养、农业信息化、物流管理、智库等方面,组建了12个科技创新团队。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暑假,学校专家教授们也忙碌不停,学校连续第7年承担的“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寒地水稻旱平垄作双侧双深高效栽培新模式示范与推广”、“黑龙江垦区玉米全程机械化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等6个项目同步推进,成为助力龙江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亮点。

“玉鹅种养模式”团队在林甸县等基层村屯开展扶贫示范。

  学校鼓励科研人员投身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工作中。动物科技学院鹅业研究所以东北良种培育的优质商品鹅“狮白鹅”,形成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在林甸县新民村、青冈县三排六村开展的扶贫示范项目,已成为黑龙江省农业产业扶贫的优质模式,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加大与黑龙江省内各贫困县的联系,派出农学、工程、动科、会计、经管、食品、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三区”人才科技专家86人,占现有学科专业的90%,在龙江、甘南、泰来、富裕、林甸、桦南、桦川等19个重点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学校党委书记董广芝(左)为大庆设施农业研究院揭牌。

  学校与大庆市共同推进“市校深度融合发展”,在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共建成果转化基地、加强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深入合作,有5位教师荣获“市校融合优秀科研成果奖”。2018812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庆设施农业研究院在大庆市大同区揭幕挂牌,研究院提供以瓜菜育种与园艺栽培技术研发为主的棚室生产技术支撑、人员培训等,服务引领大庆设施农业产业发展。此前,学校在大同区高台子镇建立八一农大航天育种基地、大同航天果蔬科技示范园区,培育的种子多次搭载“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并育成多个果蔬新品种。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航天育种中心北方生态区航天育种示范基地、农业新成果示范转化基地。园区负责人李德泽教授多年来走遍大庆棚室主产区,为农民增产增收做出突出贡献,深受当地政府和农民爱戴,被评为黑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先进人物。

  打造一流科技服务平台,助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2015年,八一农大与牡丹江市合作共建牡丹江食品与生物技术创新研究院。3年来,研究院已成为八一农大辐射黑龙江省东部的科研转化和技术服务桥头堡,获批省级科技企业专业孵化器、国家级“星创天地”,并获得牡丹江市政府奖励70万元,培育成立了8家科技型企业,组建了牡丹江市绿色食品行业协会并承担会长单位职责。“八一农大虽然搬迁至黑龙江省西部,但作为农业大学,对黑龙江省东部的科研辐射带动作用不会因距离变远而减弱,而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增强。”当年市校协同创新的美好愿景,如今成为真切可触的现实。

  秉持为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信念,学校建设了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1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2011年组建以来,建设了11个中试车间和15条中试生产线,云集120名专家组建的三个核心研发创新团队,开展杂粮优质种质资源筛选、高效栽培技术、杂粮专用肥、生物种衣剂等项目的研究,示范杂粮品种20余个,吸纳北大荒粮食集团、云天化集团、富德康集团等5家企业入驻,共同开发新产品,更好发挥在推进黑龙江省种植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

  近年来,八一农大先后荣获全国技术市场领域最高奖“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省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优秀组织奖、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先后3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2次获得“黑龙江省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振兴经济奖”。2011年以来,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24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农牧渔业丰收奖10项,获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86项。

  走进新时代,创造新辉煌。面对龙江经济全面振兴及农垦改革发展、大庆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抢抓发展机遇,正在以昂扬奋进之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农业大学而一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