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图说校史】⑤迁建大庆,十五年逐梦前行

来源:新闻中心责任编辑:王天亮终审:发布时间:2018-09-08浏览次数:5051

编者按:

  泱泱一甲子,热血谱春秋。八一农大经历了边疆建校、宏基初奠、文革劫难、恢复办学、改革奋进、逆境图存、千里搬迁、重建家园、快速发展等阶段。学校运势之转折激荡,个体命运之跌宕起伏,也蕴含契合着大时代的节拍行程,起承转合可谓精彩连绵、出乎意表、回味无穷。时至今日,我们与祖国同频共振,迎来并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年轮有一个年轮的重任。2003年,八一农大奏响春天的故事,跨越千里完成迁校大业,浴火重生演绎“涅槃之舞”,由此开启了建校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新时期。内涵建设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办学活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从迁校梦到强校梦,八一农大人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懈前行。

  秋风吹来,将身何寄?在这个天高气爽、丰实收获的季节里,让我们沿着时光之河溯流而上,用灵魂与体验穿越倏忽即逝的岁月烟云,打望沿途的集体记忆与功业碑林。在如歌往事和斑斓影调中,体悟时代变迁、人事代谢,感受筚路蓝缕、家国情怀,回看世事繁华、沧桑变化,展望宏图伟业、锦绣前程。


摄影:田伟 张秘 闯垒 王天亮

撰文:王天亮


乘势而上  跨越发展(2004——2018)


  摆脱了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办学地理位置劣势,以迁校为契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道路。


  各项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办学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提高,办学活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优良基础。

2004年2月9日,积雪覆盖的主楼后方

  搬迁到大庆后,无论老教师,还是新学生,甭管年龄阅历,大家都是校园的新主人,对这座城市同样陌生。人们都以新奇的眼光打量周遭,熟悉道路、街区,游逛商铺、市场,寻觅餐馆、网吧,展开眼界与心房,融入新生活,结交新朋友。

  校园里弥漫着清新刚健、昂扬高蹈的风气。师生们眼神清亮、斗志昂扬,浑身上下都充溢着发愤图强的劲头,坚信明天一定会更好。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理想闪光、意气风发,这种时代性的社会风尚和思想氛围,令人感染且怀念。

光阴的故事里,思念亭亭如盖,岁月布满青苔,沿途风景盛开。

2005年4月25日,信息楼前方还是一片荒地

  2003至2005年,学校持续开展二期建设,先后投入10亿多元建起了崭新的现代化校园,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2005年8月29日,茂园施工现场

2004年春,在那个并不遥远的卷沙扬尘的春天里,农大人也渴望像风一样跑起来。

我知道风的方向

风打从冬天走向春天

我知道风的方向

我们和风正走着同一的道路上……

2004年5月30日,大学生风筝比赛

  油城大庆的本地特色是风沙大、蚊子多,给新校区的人们来了别样体验。2004年春季的一场沙尘暴刮得昏天黑地,抬眼看不见商服楼。校内没有图书馆、活动中心、体育场,附近没有网吧、饭店、旅馆,电脑、手机也不像现在这样普及。课余时间学生们就到西门外的草甸子上踢足球,在还是荒地的后广场上放风筝,骑单车去黎明湖边游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天高地阔,劲风拂面,心旷神怡。

年轻浪漫,不念过往,不惧未来,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食品学院2003级学生张万权:当无数的偶然凝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有了这四年的故事,有了那段无法复制的阳光灿烂般的日子,即使当时或许有些交加的风雨,现在想起那早已都化成了彩虹,化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是天空中飘起的风筝,是母校实现着我们的梦想,让放心去飞,我们会时常回头沿着风筝的线向下望——那个最美丽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别了,那轻轻的云,轻轻的风,轻轻开放的花儿;别了,那淡淡的青春,淡淡的日子,淡淡的那年那月……

2004年12月2日,学生中午放学奔向食堂。脸上洋溢着明朗的笑容,眼里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005年4月23日,大学生内环路接力赛

  自2003年3月打下第一根基桩,三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新校园建设的步伐就一天也没有停止。校园每天都在变换着容颜,似乎在不经意间,一幢幢校舍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铺展开来,一片片花草树木悄然生长,一处处人文景观相继落成。看着眼前这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崭新校园,人们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旷的草原,就连亲身感受着新校园建设的八一农大人,也时常犹在梦中!

  2005年9月20日,新图书馆在一片礼炮声中正式开馆。早晨8点整,学生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络绎不绝地走进图书馆,看见阳光大厅宽敞明亮,富有现代气息,各楼层摆放崭新而又整齐的图书,大家兴奋不已,总服务台前借书的同学排成了两条长队。当天,图书馆接待读者共有6000多人次,借出图书5000多册。

  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校园里满目皆新,弥漫着美好、苏醒的感觉,渴望他乡,怀念往昔,诱惑于前景与传说。那种炽热殷切的生命感,那种摒弃孤独封闭的急迫情愫,轻易引发每个人内心的回响与共振。

  2005年,学校成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激烈的竞争中,显示了长期积淀形成的依托并服务农垦现代化大农业的办学特色和深厚的办学底蕴,展现了八一农大人自我超越的信心和勇气,使学校占据了更为有利的发展高地。

  学校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一次成功,并且是当年东北三省唯一一所通过复评的学校,此举在高校中引起很大反响,学校也因此成为我省第9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办学层次的跨越提升,对于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校申博成功,得益于几十年的办学积淀,得益于学校搬迁后的良好发展态势,得益于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服务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鲜明办学特色。

  2005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八一农大边疆办学的艰苦历程和300天完成迁建的涅槃壮举,令评估专家们深受感动和震撼。在评估反馈大会上,当评估专家组全体起立向农大师生们表示敬意和感谢时,大家疲惫的身体和紧张的心情瞬间得到放松,所有的劳累瞬间都如被室内的春风融去。

  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学校以评建为动力,以促进学校长远发展为目标,全面加强教学建设与改革,教育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

  “做到我们所能做到的最优状态,达到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好程度”。2005年迎接评估期间,大学生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爱校热情。

  11月30日,一场大雪飘洒而落,为了方便师生出行,全校学生当晚集体主动出动义务扫雪,连大四毕业生和复习考研的学生都从自习室内自发出来加入清扫的队伍。当晚零下三十多度,寒风凛冽,呵气成冰,广场和道路上灯火通明,叮当的铁锹铲地声响彻校园。顶着刺骨寒风和漫天飞雪,一万余多名学生像过节联欢一样纵情劳作,战天斗地之余还集体唱歌喊号子。那热气腾腾的场景、万众齐心的壮阔、舍我其谁的豪迈、爱校如家的情怀,令在场所有的教师干部感动不已,激动万分,热泪盈眶,多年以后还记忆犹新。

2005年11月30日,迎接评估暨迁校两周年庆典大会

  由人文社会科学院周玉玲教授创作的长篇诗作《耕耘之歌》,200多行、3500多字,高度凝练地写出了八一农大的奋斗历程,作为压轴节目出场,赢得了热烈的反响。

  2017年11月,学校再一次迎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后对学校给予高度评价:我们感受到学校对本科教学和审核评估工作的高度重视,感受到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建设成绩的高度认可,感受到全校师生对学校的高度爱戴,感受到全校上下对北大荒精神的高度认同。

2005年11月1日,大学生参观位于大同区的铁人纪念馆

  2006年,八一农大原校区正式移交农垦牡丹江管理局。至此,密山原校区从隶属关系上彻底告别八一农大,成为遥远的绝响,记忆的珍藏。

  在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眼里,时间并非一去不复返,却是重复循环、周而复始,如花园中分岔的小径,伸向未知的远方,让人莫名感觉此生和前世某个时刻格外相似。因此我们相信缘分,相信奇迹,相信似曾相识,相信梦里依稀。只要记在心里,瞬间即为永恒。

  电影《寻梦环游记》认为,世间万物是可以消失两次的,一次是现世的远离,一次是记忆的遗忘。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那片千里之外的山水故园,是我们今日生活天地的别样映射。没有诸多世界的互相参照,现实的视野会非常狭窄,在大时代的变迁中回看过往,会加深理解现实。密山裴德,保存了我们对诗意与远方的无限遐想。

2006届毕业生在湖边合影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现在回想起来,迁校初期那种带有时代性的明快爽朗、昂扬振奋的风气情态大概持续到2007年。原因很简单:时间会冲淡激情。但为什么偏是这一年呢?因为最鲜活有效的传播载体渐渐离去,秘密被封存,江湖上鲜见传说。

  2006年,八一农大最后一届在密山老校区学习生活过的学生毕业了。以后的学生没有那片山水的直观感受,画面基本靠讲,怀念基本靠想,太难勾起兴趣引发共鸣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学生宿舍卧谈会上从此鲜有裴德峰、兴凯湖。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青春。我们一直行走在消逝中,每一次道别都成为一次终结,成为生命中的记忆节点。大学一如往常的安静,新鲜的血液不断流入,继续着这里的故事,知交半零落,今宵别梦寒。

  2007年,在八一农大新校区入学的首届学生毕业了。他们与学校共同成长,见证了筚路蓝缕、白手起家的过程,在公路上军训踢正步,顶着风沙上课,脚踩泥巴放学,种种年轻人眼里的悲催都经历了。那年夏天,学校所有的基础建设都已经结束,体育场建成,游泳馆开门营业。道路宽敞、林木成行、花草芳香,一切崭新夺目,心旷神怡。可是,当校园里青翠颜色越来越浓时,他们毕业离校了。文青范儿的评价:那几届学生颇有侠客风范,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现在回忆起来,要想捕捉住那种玄妙、欢腾的青春气息,最好的方法就是反观当时的文艺晚会和集体活动,因其本身就是某段时期工作的别样总结,和人心情态的集中展示,也可以从中看出人们关注点的演变过程。

  2006年机关元旦联欢会,有一首提神提气、意态昂扬的诗朗诵,一口气念出几十个“年度之最”,内容囊括工资待遇翻倍、引入师资过百、住房面积扩大、办公环境改善、子女入学方便、出行用餐便利、招生分数攀高,以及学生打扮洋气、就业岗位增多、勤工俭学如愿、吃住条件优良等,所有的量化指标都是史上最高最好,以表明大家很忙碌,很辛苦,很知足,很幸福,生动地点明了从乡野搬迁到城市后,对学校发展和师生工作生活带来的全面而喜人的影响,核心意思就是:一切都是全新开始,一切都要再上台阶。

  准备过程中,各部门都要把积攒一年的心气和祝福尽情释放出来,唱歌跳舞只是展示个人才艺,不足以表现农大人的集体战绩。于是乎,抒情咏言励志的诗歌自然成了最好的表达方式。十多个节目里竟有6个诗朗诵,长篇短制,骈四俪六,满纸竞风流,联欢会成了赛诗会,引发持续不断的掌声与笑声,现场气氛热闹非凡。

2007年9月27日,体育场建成后,新校区举办首次运动会

2008年,学校召开首次学科建设工作会

2008年,庆祝建校五十周年庆典大会

  未来不是崭新的,而是古老的。未来存在于农大人从历史深处汲取的精神滋养,未来根植于发展历程的深厚源泉,未来取决于我们心底对于强校梦的孜孜追求。

  重大节日庆典,能够让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一直相信,仪式感庄重而有意识,它足以让平凡的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散发出璀璨光芒,可以让我们对在意的事情,怀有敬畏的心理,唤醒对当下的尊重,激发对往事的珍惜。

  大学里没有仪式感,就会冲淡文化的内涵。

  生活里没有仪式感,就会弱化彼此的想念。

  五十周年校庆除了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外,还留下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化成果,这便是“庆典主题歌曲——《黑土之光》”。这首歌曲在9月12日的庆典大会上唱响后,得到全校师生的喜爱,每逢重大晚会都要压轴合唱,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

  《黑土之光》,蕴含着青春理想激情,展现了面向未来的新形象、新气质,以及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传承文明的精神品格。“黑土”即黑土地,指代北大荒,“光”即光芒,意为驱散蒙昧的科教之光,喻指学校的的社会价值,寄托着期待与展望。而四十年校庆期间创作的校歌,镌刻着时代年轮印记,“完达山高,兴凯湖水蓝……王震将军亲手创建”,具有鲜明的地域标识和历史感,提醒我们不忘根本与来处。

  这两首歌曲,一个清新圣洁,一个质朴刚健,前瞻后顾,互为映照,相得益彰,形象全面地传达了农大人的历史底蕴与时代追求。无论天南海北,只要旋律响起,跟着哼唱,确认过眼神,就是农大人。


  2008年,以五十周年校庆为节点,学校发展轨迹和师生日常节奏都彻底步入正轨。大家从搬迁、基建、评估、申博、校庆等高强度、大密度的攻坚任务中解脱出来,不再颠沛流离、风尘困顿,不再建楼铺路、忙于施工,不再跑步前进,不再夜半惊起,不再纠结于眼下的困难,不再集中化攻坚式地开展活动,可以舒口气抬头看路望天了!经受了大踏步跨越式发展磨砺洗礼的八一农大,从此走进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的新时代。

2006年6月,茂园里刚种植下的树木花草稀疏散落,还未能覆盖地面,形成规模。

2018年6月,草木蓊郁,连片成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诚如是哉!

2008年8月,俯瞰校园。学校周边还略显空旷,可一览无余至滨洲湖畔。

2012年5月,学校西北方已经开始矗立连片的商业区和住宅区

2016年5月,西门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区

2010年,学校召开第四届科学技术大会

2012年,学校召开首次人才工作会

2012年3月,学校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

2013年,学校运动会,教师入场时举起标牌喜迎建校五十五周年

2013年11月,建校五十五周年暨迁校十周年庆祝大会

离退休教师演唱《我们走在大路上》。迁校十年,学校各项事业与时俱进,成就斐然,有目共睹

2014411日,学校举行“王震奖励基金”颁奖大会

  为纪念王震将军拓荒建校的丰功伟绩,弘扬其尊师重教的伟大情怀,1995 年王震夫人王季青将王震抚恤金和部分个人捐款捐赠给我校,学校决定设立“王震教学科研基金”,以表彰奖励在校大学生和教职工。2013年,学校以2008年王震家人的捐赠为基础,对基金进行了丰富拓展,更名为“王震奖励基金”,并定为我校最高荣誉。基金下设励志奖、尚学奖、创新奖、重大贡献奖、卓越成就奖五个奖项,每年颁发一次。

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参加全国杂粮产业大会

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实习

承接安哥拉农业发展培训项目

法国农业代表团来访

  以北大荒精神育人,为现代化大农业服务,是学校最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从2016年开始,我校开始派遣青年教师奔赴垦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春耕生产实践,至今已经有五期共200余名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入驻农场。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力量编写针对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特色教材,并在垦区内建立了一大批教学实习实验基地,使师生们都有机会亲身接触垦区、感受垦区、了解垦区。

  从2010年开始,学校连续7年从校内选拔了314名优秀毕业生组建了“垦区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班”,短短几年内已有70余人成长为农场的中层骨干。目前,学校已经在垦区建立了6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与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共建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成为大学生们深入学习北大荒精神文化和现代农业的重要窗口。

  20187月,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举行。这是黑龙江省属高校首次承办此项国家级赛事,作为承办方,八一农大不辱使命,全力以赴,向全国199所高校的2600多名教练员、运动员呈现了精彩完美的赛事组织接待能力。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为学校颁发“特殊贡献奖”,并给予高度评价:“八一农大人团进奋进、坚韧顽强,表现出了特别强的战斗力,向北大荒精神学习和致敬!”

  2018年9月3日,黑龙江省北大荒精神学术交流基地落户我校,充分彰显了我校北大荒精神研究的传统优势和地域特色,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与大庆市共同推进“市校深度融合发展”,在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共建成果转化基地、加强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深入合作。2018年8月12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庆设施农业研究院在大庆市大同区揭幕挂牌。打造一流科技服务平台,助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八一农大牡丹江食品与生物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三年来,已成为八一农大辐射黑龙江省东部的科研转化和技术服务桥头堡,市校协同创新的美好愿景,正成为真切可触的现实。

2018年7月,学校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

  截至目前,学校设有11个本科学院及2个教学机构,47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3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设立4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7年,八一农大获批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杂粮生产与加工”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学校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拥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经历的教师数量成倍增长,教师队伍中不乏“长江青年学者”、“龙江学者”、“龙江青年学者”和“省杰出青年”等科技精英,还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名师学者。加快开放办学步伐,已经和9个国家的3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交流与合作,与加拿大、印度共建中加合作食品研究发展中心、中印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俄罗斯、韩国、日本、波兰等国高校开展交换生、留学生等国际合作项目。

  学科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师资队伍水平快速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开放办学工作卓有成效,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办学条件和民生保障显著改善。学校发展潜能进一步释放,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社会声誉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最滚烫的火花一旦冷却,

变成心底的铁,

会变成海底的锚。


在笼罩四野的蓝色之上,

在望穿秋水的白色之下。

铁仍在闪耀,仍在倾听,仍在诉说。


贴在你的血液中跳舞,

就像幸福在熔炉里开花。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在大历史的观照中,我们所有人都是校园里的匆匆过客,把自己这一棒传递出去,各尽其力,各走一程。

  当我们回望历史,看到的总是一个个节点,辨得清走向,看得清脉络。但从本质上说,历史也是曾经的当下,也是事件和时间的流动。身处其中的人们,往往很难体察到历史就藏在身边。十余年前的人们,也许并不能猜到今后学校的发展细节,也不明晓个人的生活会有如何变化,只是坚信明天会更好!

  历史已向我们走来,我们已身处历史当中。而每一次的再出发,都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每逢重大历史节点,都要回忆纪念,这是回望来路,寻根探源,也是与时间抗争,在回眸中重温澎湃激荡的豪情,重获再度出发的力量,在此刻抓住青春,留住自我,保持本真,避免跌入忘川。大学对过去的责任,就是让师生具有历史的记忆。而对过去的责任,说到底,还是为了未来。

  时间是一个伟大作者,它能写出未来的结局。我们持续地发掘故事旧闻,激发怀古望今的情怀,就是在努力自觉地履行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大学使命。只有持之以恒,层叠累积,大学殿堂的文化基石才愈加坚实厚重,校园文化的参天大树会才会不断汲取岁月深处的滋养,闪烁浓郁晶亮的科教锋芒,绽放生生不息的黑土之光,给后人的精神世界以丰实的荫蔽指引,使之不踉跄于脚下匆促的虚浮,不忧惧于背后虚无的空旷。阳光路上,旗帜飞扬,迎风襟怀,有根有魂,步履稳重,后劲十足。

  春去秋来,花谢花开。在本专题即将落幕之际,我们蓦然惊觉,60年时光飞逝,一甲子岁月匆匆。转眼间,我们已经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为现实的创造者,未来的谋划者。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迎接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艰辛的努力。伟大斗争磨炼意志,伟大工程强筋健骨,伟大事业催人奋进,伟大梦想激荡神州。

  忆过去,我们困境求生、逆境崛起、创造奇迹;望未来,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创新。站在60华诞的新起点上,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拥有深厚办学底蕴和优秀精神传统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必将擘画前程锦绣,缔造新的传奇!


【图说校史】④迁建大庆,十五年逐梦前行

【图说校史】③裴德肇兴,四十五载故园情

【图说校史】②裴德肇兴,四十五载故园情

【图说校史】①裴德肇兴,四十五载故园情


(参考资料:画报《黑土学魂》、《八一农大报》)